欢迎来到创业创新云平台!

海底微芯物联感知系统

时间:2025-3-2

 

基本信息:
所在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 项目类型: 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所属领域: 海洋高新 项目年份: 2025
项目状态: 可产业化 技术成熟度: 可产业化
联系人: 陈浩 联系人电话: 暂无
项目投资经费: 0 合作方式: 其它
项目简介:

海底沉积物物理场信息感知技术:海底沉积物作为水下声场的重要边界,其中低频声学参数对浅海复杂环境下声波传播规律和声场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在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海洋声场测量与预报、海底埋藏物声学探测、水声通讯等领域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军民领域对海底边界层地声属性提出了迫切需求,但国内外至今尚未出现精确与高效兼顾的测量解决方案。如何攻克海洋底边界层相关特性参数的高效一体化获取及大面预测技术,已成为国际声学海洋学领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项目执行期间,研制了一套海底沉积物声学原位测量与取样系统。该系统的研制为海底声学特性研究及海底沉积物取样技术设备研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

风暴潮监测预警技术:我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对风暴潮监测预警开展研究,并将风暴潮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列入《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中。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从近海到远海,多部门交叉的海洋监测、预警预报网络,但目前现有的观测系统还不够完整、配套、先进和智能,未能形成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多功能立体化监测预警体系。此外,我国还缺少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掌握风暴潮增水信息的有效手段,尤其缺乏专门用于对风暴潮增水过程实时感知和应急监控的智能化高技术系统。以上问题,导致我国风暴潮灾害防灾减灾业务还落后于美国、日本等世界海洋强国。在此项目执行期间,带领团队对海洋环境及风暴潮灾害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风暴潮监测预警系统及潮位测量装置。该警戒潮位监测系统采用岸基和水下分布式结构设计,湿端和干端系统分别采集水下和近岸信息,同时也满足了恶劣海洋环境条件下产品耐压型的要求。

无人值守平台目标统监控预警技术:随着海上石油平台的建设的不断发展,离岸平台的运行监控和安防问题一直是行业关注的重点。陆地区域的安防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然而受离岸海域供电、通信、维护等方面的限制,陆地安防措施难以直接移植到海上使用,且海上安防包含了水面-水下两个部分,其一体化安全防范与预警难度较大。团队以项目为依托,建设了一套由水下矢量探测装置、水上光学全景探测装置和相控阵声警示装置组成的 “综合监控、准确测报、主动防御”的监控警示系统,同步开发一套海上可疑目标检测识别显示与预警软件系统,实现了高效动态监测和警示。

2019年获得省部级测绘科技进步奖;2021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本项目研发的海洋信息获取、灾害监测与预警、非合作目标监控等产品得到了良好应用,可有效地支撑“透明海洋”重大工程实施,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其中,创新研发成果“深圳市风暴潮增水智能感知与应急监控系统”不但是加快建设新型风暴潮灾害灾中应急监控的技术创新方式和公共服务示范发展模式,而且还是扎实推进“双创”和“中国制造 2025”体系,有效缓解社会经济损失、减轻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压力、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所开发的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备海洋信息获取、灾害监测与预警、非合作目标监控等功能,可有效支撑海战场环境保障技术及装备的研发进程。

项目成熟情况

贸易战以来,美国对我国进口核心技术及产品进行了封锁,国内很多企业对科技成果的二次创新不足是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目前,企事业单位对自主研发能力不够重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自主研发投入少,研发队伍薄弱是当前自主创新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项目团队清晰把握海洋强国发展过程中的海洋军事领域的前沿问题,着眼于声学海洋学理论与应用、海洋应急技术与装备、岛礁战场环境保障领域的研究,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团队成员最大优势,致力于解决“卡脖子”技术,指导引领团队在海洋技术、海洋装备等关键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并形成了系列成果产出。

项目创新成果在多家企事业单位得到应用,解决了海洋风暴潮灾害预警、海洋无人平台监控预警、海底沉积物声学测量装备研发、海战场环境保障等民用及国防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与国内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与产业化推广,有力推动了国内相关民用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水平的提高。

目前,风暴潮监测预警技术系统、无人值守平台目标统监控预警系统已经分别在深圳、温州东瓯平台投入使用,设备运行稳定良好,获得了行业内的一致好评。

应用范围

成果适用于解决海洋风暴潮灾害预警、海洋无人平台监控预警、海底沉积物声学测量装备研发、海战场环境保障等民用及国防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


项目评论:
全部评论